张家口:宣化曾经的草根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京西第一府 > 旅游景区
  发布时间:2017-03-31   信息来源:政府办
   


  宣化如今是隶属于张家口市的一个行政区,但曾经,张家口只是宣化府镇的一个草根城市。

   当宣化在唐僖宗年间(875~888年)成为武州和文德县的州县治所时,张家口还是一片野兽出没的山间谷地。明代,宣化是北部边防重镇,这时长城沿线不设地方政府,只沿长城设九镇。宣化府是九镇之一,辖四县,是宣化府总兵驻地和指挥中心,又称宣府镇城。而那时的张家口只是宣府镇城镇守的一个关隘,与青石口,常峪口等诸多险塞一起,构成宣府镇军事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张家口堡也成为宣府镇管辖下的长城沿线林林总总的军事城堡中的一个小小的戍堡。
   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在以后的岁月里却逐步取代了宣府镇作为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究竟是为什么呢?
   张家口的文明和繁荣是与一道门,一条路和一段铁轨息息相关的。
   张家口的商业文明是从宣府镇辖下的与蒙古人交易茶马的一个小市场开始的。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明廷与蒙古俺答部之间化干戈为玉帛,恢复正常贸易,在长城沿线的11个关口,设立“茶马互市”,就是用内地的农产品去对换蒙古民族的马匹和其他畜产品。在这些关口中,张家口所占的位置最为重要,张家口堡的功能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军事城堡演变为兼有贸易功能的边境城市。
   到了清朝,一道门的出现,则把张家口推向了商业的繁华。这道门就是大境门。
   独特的地理位置注定使张家口在和平的氛围下备受青睐。为加强边境贸易,清朝政府在张家口地段把长城扒了一道口子,称为“大境门”,使张家口成为长城内外重要的商业往来通道。历史上长城沿线有不少的通道,但多以“关”命名。而只有张家口是有“门”的。如果说“关”有禁锢和坚守的意思,那么“门”就有个开放和出入的含义了。长城在这里开了一道门,张家口由此开始了它传奇式的转变。
   由于长城功能的变化,张家口成为了各个民族自由进出、和平交往的一个城市。当时的张家口是汉族以及蒙古族、藏族、回族等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共同家园。蒙古族人民将他们的马匹、皮毛运到大境门一带,与内地的茶叶、丝绸、布匹等进行交易。“骡驴马驼衔尾入塞,商胡贩客熙熙攘攘”。商业的急速发展使张家口一时间变了许多,“堡子里开通了了向北的城门,在大境门外的西沟,一千多家商铺绵延数里长,到了清朝前期,这里的商业活动成为了一条连接当时蒙古的库伦,又一直延伸到俄罗斯的国际商道”。这条商道就是著名的“张库商道”,被称为北方的丝绸之路。而张库商道的起点,就是张家口大境门的交易区。
   据记载,张库商道全盛时最高年贸易额达1.5亿两白银,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00多亿人民币,这时怎样的天文数字!
   那时,凡经张库商道通过宣化府往蒙古经商的,均要由宣化府衙颁发府卷,即“通商许可证”,方可途径张家口至大同地,然后再由大同依宣化府衙准许的手续,发往库伦至恰克图。凡来自京、津、江南的客商,多与宣化大买卖铺家挂联,因此,他们在宣化设的分号也不少,包括京帽店、津鞋店、京糕店,也经营绸缎、杂货、首饰等民用产品。而宣化的大商号也有不少在京津开设分号,他们互相依赖,互通市场商情,由此也带动了宣化商业贸易的发展。
   皮货生意吸引了许多国外洋行的进驻,由此引来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即张家口于北京之间的“京张铁路”。
   1909年京张铁路开通后,张家口成为通往西北的交通枢纽。辛亥革命后,张家口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1918年张家口商业贸易出现鼎盛。据《张库通商》记载,张家口对蒙古贸易的商号增加至1600家,年贸易额达到1.5亿两白银,张家口被称为“华北第二商埠”。
   当1913年民国政府设立直隶省察哈尔特别专区的时候,张家口的地位便扶摇直上,从万全县的一个镇专区治所所在地。而此时宣化府的建制被废,成为宣化县,隶属口北道。到了1928年察哈尔特别专区升格为察哈尔省的时候,张家口更是一跃而成为省会,而此时的宣化则是其下辖的一个市了。更为甚者,张家口在1939年后的一段时间竟成为伪蒙疆自治政府的首都,而此时的宣化成了改傀儡国的宣化省。
   流动的历史有着冲毁并又重建一切规则的可怕力量,在此消彼长中,隶隶属属发生着兴盛与失落的变化。宣化无疑是古老的,有着自明朝以来作为京西第一府的荣耀,有着张家口地区最厚重的文化历史积淀,有着诸多史载的文明的烙印。然而那个距它不过30里的城市张家口,已在不知不觉间从一棵山野小草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了。
   他们共同承载了这一方的文明。